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,包括食管、十二指肠和胰、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,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。出血的病因可为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。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%,主要临床表现呕血和(或)黑便,常伴有血容量减少而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,严重者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病人生命。本病是常见的临床急症,死亡率约为10%,在老年人、伴有严重疾患的病人死亡率达25%~ 30%。及早识别出血征象,严密观察周围循环状况的变化,迅速准确的抢救治疗和细致的临床护理,均是抢救病人生命的关键环节。 病因:1、上胃肠道疾病:a食管疾病:食管物理性损伤;食管化学性损伤;胃十二指肠疾病和损伤;c空肠疾病2、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门静脉高压性疾病 3、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疾病4、全身性疾病。 临床表现: 1、呕血和黑便:上消化道疾病特征性表现 2、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:a上消化道大出血时,由于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,静脉回心血量相应不足,导致心排血量降低,常发生急性周围循环衰竭,其程度轻重因出血量大小和失血速度快慢而异。病人可出现头昏、心悸、乏力、出汗、口渴、晕厥等一系列组织缺血的表现。b 出血性休克早期体征有脉搏细速、脉压变小,血压可因机体代偿作用而正常甚至一时偏高,此时应特别注意血压波动,并予以及时抢救,否则血压将迅速下降。c 呈现休克状态时,病人表现为面色苍白、口唇发纸、呼吸急促,皮肤湿冷,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,施压后褪色经久不能恢复,体表静脉塌陷;精神萎靡、烦躁不安,重者反应迟钝、意识模糊;收缩压降至80mmHg以下,脉压小于25 ~ 30mmHg,心率加快至120次/分以上。休克时尿量减少,若补足血容量后仍少尿或无尿,应考虑并发急性肾损伤。d老年人因器官储备功能低下,且常有脑动脉硬化、高血压、冠心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老年基础病变,即使出血量不大也可引起多器官衰竭,增加病死率。 3、贫血及血象变化: 上消化道大出血后, 均有急性失血性贫血。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、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的变化可能不明显,经3~ 4小时后,因组织液渗入血管内,使血液稀释,才出现失血性贫血的血象改变。贫血程度取决于失血量、出血前有无贫血、出血后液体平衡状态等因素。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见增高,出血停止后逐渐降至正常,如出血不止则可持续升高。自细胞计数在出血后2~5小时升高,可达(10~20) x10/L,血止后2~3天恢复正常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者白细胞计数可不升高。 4、氮质血症:可分为肠源性、肾前性和肾性氮质血症 5、发热:大出血后多数病人在24小时内出现发热,一般不超过38.5摄氏度,可持续三到五天。 健康指导 1、疾病预防与指导: a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的规律;进食营养丰富和易消化的食物;避免过饥或暴饮暴食;避免粗糙、刺激性食物,或过冷、过热、产气多的食物、饮料;应戒烟戒酒。b 生活起居有规律,劳逸结合,保持乐观情绪,保证身心休息。避免长期精神紧张,过度劳累。 c医生指导下用药,以免用药不当。 2、疾病知识指导: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,应帮助病人和家属掌握自我护理的有关知识,减少再度出血的危险,如果发生出血,精神上的安静和减少身体活动有利于出血停止。基础护理:少量出血者应卧床休息。大出血者绝对卧床休息,取舒适体位并定时变换体位,注意保暖,治疗和护理工作应有计划集中进行,以保证病人的休息和睡眠。病情稳定后,逐渐增加活动量。安全护理:轻症病人可起身稍事活动,可上厕所大小便。但应注意有活动性出血时,病人常因有便意而至厕所,在排便时或便后起立时晕厥。指导病人坐起站起时动作缓慢;出现头晕、心慌、出汗时立即卧床休息并告知护士;必要时由护士陪同如厕或暂时改为在床上排泄。重症病人应多巡视,用床栏加以保护。生活护理:限制活动期间,协助病人完成个人日常生活活动,例如进食、口腔清洁、皮肤清洁排泄。卧床者特别是老年人和重症病人注意预防压疮。后及时漱口。排便次数多者注意肛周皮肤清洁和保护。 3、病情监测指导:病人及家属应学会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:出现头晕、心悸等不适或呕血、黑便时,立即卧床休息,保持安静,减少身体活动;呕吐时取侧位以免误吸,及时清除口腔内的残余血;立即送医院治疗。慢性病者定期门诊随访。 |